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联系电话
0510-68100979

《八佰》观后感:那里是天堂,这边是地狱

* 来源: 翼盟电子 * 作者: 综合部 * 发表时间: 2020/09/28 9:09:21 * 浏览: 160

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工会组织我们观看了抗战题材电影《八佰》。

我们全体成员怀揣着激动的心情,在蒙蒙细雨中步入了电影院。尽管大伙都已经在各自岗位上辛辛苦苦忙活了一整天,但在影院前所拍摄的全家福中却能看得出大家对于当晚的观影活动还是十分兴奋与期待的。

观后感1

一条苏州河,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四行仓库这边是刀枪火海的浴血奋战,对面是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这就是电影《八佰》呈现的画面,它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绝望与希望相缠绕所呈现出的一种震撼。更是民族的耻辱与自豪相交杂的心灵撞击。

 该片取材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率420余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实际人数四百人而对外号称八百人。“八百壮士”奉命留守上海闸北,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鏖战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获令撤往英租界。

从电影的演职员的阵容来看,可以看得出电影制片方对于《八佰》这部电影还是寄予厚望的。整部电影的观影过程可以说是非常紧凑,随着电影剧情的发展,我们的心情也随着电影跌宕起伏。《八佰》引入了常山赵子龙在长坂坡单枪匹马冲向曹操军队的画面,一下子就把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整体气势烘托了出来,且带有极为悲壮的气氛。赵云七进七出,以一敌百。而八百壮士们面对的也是浩浩荡荡的日本军队,但是毫不退怯!当然,四行仓库保卫战之所以能够闻名中外,除了四百二十位壮士的视死如归,还有淞沪会战本身的独特性。大家都知道淞沪会战是在上海打的,也是二战时期中华民国方组织的最大规模的抗日战役,而且是我们主动挑起主动去打的一场仗。由于上海的地势无天险可守,而且暴露在日军海空军的火力范围之内,以及当时敌我实力差距之大,这显然是不可能打赢的仗。恰恰是在上海沦陷前的最后一块净土-四行仓库,却成为了一场被全世界所围观的一场战斗。一河两岸,地狱天堂,这种荒唐事纵观整个人类历史,也是绝无仅有。我们也如同苏州河南岸的“观众”看完了这一场演出,感受是沉重也是沉痛的。电影中最令人动容的想必是郑恺饰演的陈树生为了避免日军炸毁仓库的墙,而选择舍生取义的那段,他们都是爹娘养的孩子啊!然而为了中国军人的战魂,为了苏州河对岸的百姓,为了四万万同胞,在陈树生慷慨赴死以后,整个机枪连的战士们每个人都毫不畏惧地绑上了炸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就是端午被李晨饰演的军官被逼着枪杀一个已经被俘虏的日本士兵,这个士兵与我们印象中的日本士兵很显然不太一样。在枪口下的他也是这么的胆怯,不停地在恳求着端午不要杀他。可是战争是残酷的,原本可以是在家乡和以后的老婆孩子一起无忧无虑地种种田的端午,在这一刻也变成了一个刽子手。想必看着那个被他枪杀的日本士兵尸体被扔出仓库,他的内心会是五味杂陈的吧。

 从电影院走出的我们,庆幸自己活在这个美好的时代。战争是残酷的,是无情的,是惨不忍睹的。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要感谢那些为了现在和平所付出无限努力乃至生命的英雄们,而我们定当不辱使命!

   要使中华兴,吾辈当自强!(钱溢智)

观后感2

    冰冷的苏州河,一边炮火掺杂着血肉,另一边歌舞裹挟着冷漠。930年代的中国,山河破碎,有愚昧自私的民众,有软弱无能的当局政府,还有拼死抵抗的壮士。关于那段屈辱的历史,每每回头望去,便能听到历史警报的响起,提醒着我们吾辈当自强,国耻不可忘。

    故事以淞沪会战为背景,为了掩盖五十万国军撤退,谢晋元带领的一支队伍奉命死守在“四行仓库”,与日军浴血抗战四日。实际我军420人参与作战,为了震慑敌军,对外声称800人,史称“八百壮士”。上级以争取得到国际声援和帮助为噱头,实则是国民党当局政府腐败无能,拿国人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表演的一场政治秀而已。导演为了减少电影的悲凉感,将结局改写成谢团长最后死于撤回租界时的战斗中,他倒在苏州桥上,离租界仅几步之遥,为其守住了一份英雄该有的体面和尊严。历史上真实的结局是在拼死抵抗四日后,上级命令全部撤退到租界,剩余残兵在租界苟且度日,谢晋元在四年后被刺杀,年仅37岁。

电影中出现的一些画面的对比充分碰撞出了人性中的阴暗与光明,比如歌舞升平与尸横遍野,奋勇杀敌与临阵脱逃,冷眼旁观与满腔热血。最后,八百壮士的无畏战斗和英勇牺牲终于激发了苏州河对岸人民群众的热血,他们短暂的生命也因此得到了升华,更会永远被后人铭记。也许“四行会战”在历史战争的长河中算不上规模最大、最激烈的战役,甚至在淞沪战役中并不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最多只是一场政治的表演,而这八百壮士最初也只是政治棋子,但是向死而生的坚定使他们变成了那面永远不倒的旗帜。在四行仓库他们升起的不仅是旗帜,更是坚定不移的信仰的展示,是国家的希望和人民抗战必胜的决心,正如电影中所言“作为一颗种子,去叫醒更多的国人”。

    历史的缔造者中,不仅有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还有无数的小人物。启发人们睁眼看世界的严复,弃医从文的鲁迅,戊戌变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还有无数为国捐躯、籍籍无名的烈士,他们是民族之魂,是永远屹立不倒的精神标杆,更是后人前进的力量和榜样。鲁迅先生在《墓碣文》中写道“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微笑”,我的身体早已化为尘埃,我用不灭的信仰浇灌大地,如今你看,山花烂漫,博君一笑。中华名族从战争年代的风雨飘摇中走来,带着屈辱与荣光,踏平荆棘,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如今世界格局变动,面对所谓“世界霸主”的挑衅,全体中华儿女仍无畏强权,坚决捍卫国家的利益和尊严。(蔡正昊) 


观后感3

  2020年对于我,对我们的国家,对于全世界,都是特殊、不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至今,区别于以往,我一共在电影院看了两次电影:第一次看了《八佰》,第二次还是看的《八佰》。

 第一次看《八佰》,是在影片公映之初。点映后,网络上的评论褒贬不一,但总体评分居高不下。恰逢疫情形式逐渐明朗,可供选择的影片也多了起来,我也终于能够走进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八佰》是电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国产大片,改编自历史事件,围绕淞沪战争后期“八百壮士”血战四行仓库展开。最初看上去这只是一部歌颂爱国主义、赞扬英雄精神特效战争片。不同的是,抛开历史的政治因素,这部片子从个体出发,懦弱与英勇糅杂在一块,展现一支孤立无援的军队面对强大的敌人时的抵抗。情节紧扣,各路人马来来去去,推敲细节的同时,给人留下不同的性格印象,剧情也随之一步步推进,牵动萤幕前人们的悲喜。明明是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内容,直到结束还让人觉得意犹未尽,想要从各处搜寻信息去了解片中人的结局。

 第二次,刚开始得知又有这样的机会再次观看一遍《八佰》时,我是拒绝的。我不想再为剧中人物的命运难受一遍,也不愿再去回想这场战争后剧中各位原型的命运。但我还是去了。不看历史也不讲军事,我想再看看河对岸战争下的普通人,还有灯红酒绿对面废墟中的普通人。

 影片开始,一阵阵密集的鼓点声就让人感到紧张。镜头从芦苇荡变到瓦砾废墟,残缺不全的第88师和各地保安团掉队的兵,偶遇装备齐全的日本军队时四处逃散,远远看到灯光下队伍整齐的国军都要躲藏。他们中的很多人是茫然的,只知道打仗了,甚至连枪都不会用,在这片废墟断墙下,还停着一辆半新的自行车,也许在战争开始前,这一片生活着一群安乐和谐的人,是各个和平时代幸福家庭的代表。

 这群人一路躲藏终于到达了驻守的目的地“四行仓库”,众人抓紧修筑防御工事掩埋地雷的途中,看见拖家带口逃难的群众路过去河对岸的租界。这边是无尽的黑暗和残垣断壁,一河之隔的对岸却灯影憧憧衣香鬓影,是从前听人们说的“大上海”的样子,令人向往。但兵是过不去的,只能驻守在四行仓库这座坟墓,尽管在这之前兵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人。

 国军大部队撤走了,群众也顺利过桥去了对岸。留下来的只有88师的残部,和步步紧逼的日本军队。战场残酷,人性却有恐惧和懦弱,也有热血和无畏,驻守的孤军在这顽抗的4天里上演着令人泪目的一幕幕。年轻战士身绑炸弹从窗口高喊跳下,原本退缩想逃的士兵也举起枪冲到窗口,最后,众人在枪林弹雨中奋力举起旗帜,河对岸原本麻木的群众也由捐款到舍身送电话线。

 从这一个个真实细腻的场景中,我们看到的不止是热血的英雄主义,还有中国人被唤起的民族意识,不屈和顽强的反抗精神。

 2020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也是黑暗中一路抗击疫情到天光渐亮。灾难后经济复苏,依靠政府和企业、人民在各自的岗位上付出。国际形势严峻,只有发展才能变强,各领域的人们不仅仅要“在其位,当其职”,还要团结一致,才能推动行业不断向前迈进,捍卫自己的“话语权”。  (吴梦钰)